建築術語建立

   
      
字型: A A A

建築界語言統整
台灣剛光復的時期,我在行政長官公署財政廳營繕科的工作,主要負責台灣建築工程的行政管理,掌管範圍包括整個台灣的建築業。當時中國大陸的政治情勢混亂,大批的軍民從中國大陸遷移來台,為了安置這些移民,整個台灣的各項建築工程有如雨後春筍一般。龐大的建築案量之外,更大的困難在於,很多建築師和匠師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各自操著不同地方的方言,使用的專業術語也不同,同業間常常發生溝通不良的問題,審圖的時候也產生很多的困擾。為了解決這個語言上的隔閡,使業務推動順利,我想出一個辦法:把各單位各省籍的相關人員,包括地方政府公務員、營造廠人員、事務所人員等,找到辦公室來,拿一套標準圖面,從平面圖開
始,逐一比對名詞,於是一個相同的構件或圖名,就會出現不同的名稱,例如「斷面-剖面」、「大樣-現寸」,再趁著週末,把一整個禮拜的比對結果全部整理清楚,用刻鋼板的方式,畫一個簡單的圖示,並附上中英日三種語言對照。

私下流通的秘笈
剛開始,只是請地方政府的公務員揹著圖來進行溝通,開始比對之後,資料累積越來越多,我開始向學校的學者請教,如何將越來越龐雜的資料,井然有序的整理出來,獲得學者的支持。
就這樣,前前後後總共花了半年的時間,我們終於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工程術語集,並且在營繕科內流通,供同事參考使用。這本術語集對營繕課的業務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但它最初只在行政長官公署的相關單位內流通,直到1958年,我離開公務機關,準備開設自己的事務所,才正式出版《建築工程術語集》。

標準術語統整工作
有一年的建築師考試中,因語言的問題,產生了不公平的考試結果,當年有120位考生通過考試,其中絕大多數為某校建築系畢業生,在眾聲質疑中,相關單位進行瞭解,發現出題老師正是該校教授,由於學生習慣了老師所教的建築術語,致使該校錄取學生較多。 在各界反映問題後,我開始有個想法,就是提請主管教育、國家考試和建築的中央機關-教育部和內政部進行檢討改善,但是這兩個單位都以人力不足為由,不願負責改善。一個問題像燙手山芋,在各個單位間推來推去,最後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理事長許仲川建築師建議,推薦由我來進行標準術語的統整工作,由於這是一項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所以雖然工作繁忙,我仍選擇接下這個挑戰。為了讓工作進行順利,我發動所有能動用的人脈資源,邀約了很多建築相關單位,包括內政部營建署、中央標準局、國立編譯館、建築師公會等,以及學有專精的學者,譬如師大公教系專門教製圖的教授、台大土木系教授等,總共四十位專家學者,分六組進行整理工作,花了兩年的時間,原先編列的七十萬預算經費之外,自己又貼了將近一百萬,到了1982年《營建類技能檢定標準名詞》終於問世。

吃苦當作吃補
年輕時,好像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由於一直對中國傳統建築深感興趣,讓我開始進行另外一項建築語彙調查與整理的工作。那時,我利用每個週末不用上班的時間,尋訪各地正在整修的廟宇,每當師傅們停工休息,我就上前遞一支煙請師傅抽,跟他們閒聊,請教台灣傳統建築的構造工法、構件語彙,最後大約整理出一千三百多個台灣傳統建築語彙。由於當初是在新井老師帶領下,初識中國傳統建築之美,又從盧毓駿教授處也吸收不
少傳統建築相關知識,但因為新井的傳統建築知識由大陸東北習得,盧毓駿對傳統建築的研究也偏向北方建築。
所以這段期間,我特地針對閩南式廟宇建築下功夫,從遍訪名師累積更多經驗;此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當時廟宇建築名匠師陳應彬的兒子陳己堂。我當時久仰陳己堂大名已久,特地前往拜訪求教,陳己
堂是個豁達、不藏私的人,對於自己的所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後來在閩南傳統建築的許多觀念,有一大部份就是向陳己堂討教而來。玵?從1963年參與木柵指南宮的設計建造起,我正式踏進台灣傳統建築的領域,成為國內古蹟修建、廟宇宗祠設計的專家,早年整理出來的資料此時更具有參考價值。對我來說,資料整理出來就是要用的,所以每當有人需要台灣傳統建築的參考資料,就會來向我們借閱,只是一直忙碌於工作,無暇進行繁瑣的出版事誼。直到1999年,想到這麼寶貴有價值的資料,應該讓大家都能看得到,這才刊行出版了《台灣傳統建築術語辭典》。從工作業務上的需要,開始整理建築工程術語;之後受大家請託,擴大範圍到營建工程相關名詞的統整;又為了興趣,對傳統建築術語進行調查,這個「事業」會越做越大,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拒絕比手畫腳
中央政府遷台之後,很多大陸的建築技術人員、營造廠和匠師也都跟著搬遷來台,負責在省政府營繕科擔任建築管理的我,無可避免地會遭遇到語言不通的窘境,免不了都要比手畫腳一番,還不見得能完全了解對方的意思,這樣子馬虎了事,對從小被訓練凡事審慎認真的我,是絕對不能容許的工作態度。
於是我利用每天下班之後的時間,回到開南工業學校上課。為了讓學生畢業後方便跟對岸生意往來,所以開南職校固定開設有北京話的教學課程,每次開課總是人滿為患,在我報名時早已滿額,只好每天晚上站在教室外面,一邊餵蚊子,一邊跟著大家唸「ㄅ、ㄆ、ㄇ」。
因為下定決心苦讀,加上敢於開口練習,沒過多久,我已經能簡單的北京話和外省籍人士溝通,之後也才能更進一步整理出中英日語對照的《建築工程術語集》。


重建全島醫療網絡
成立重耀建築師事務所後,很多業務常常不是自己去接來的,這或許和省政府工作期間,「雞婆」的做了很多額外的工作有關。
尤其,當年跟著美援會學習規劃台灣的基層醫療系統,又參與協助大陸來台移民的安置計畫。在邊做邊學當中,得到的不只是建築專業上的經驗,還有其他跨領域專業的概念,同時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見得,不在意付出的人獲得更多。二次大戰期間,台灣遭受猛烈的轟炸,到處都被炸得殘破不堪,因此戰後美國政府決定援助資金,並派遣專家來台,協助國民政府作戰後重建,即是所謂的美援工程。我因為先前參與修復總統府及重要政府機關工程表現尚可,而被推薦參加美援工程,首波工作就是重建整個台灣的醫療網絡。戰爭期間,幾個規模較大的公立醫院都被破壞殆盡,導致戰後醫療系統的運作幾乎停擺,為了台灣人民的健康,恢復
醫療設施的運作是首要任務。這一波的重建工程,由美國國際開發總署中國安全分署署長白蘭德(J.L.Brent)、組長Dr. Peterson、顧問Dr. poter,加上台灣的衛生醫療專家,包括:省衛生處長顏春輝、醫療行政專家王金茂,許子秋、劉清井……等先生協助規劃醫療院所之修建、增建及新建工程。首先選定基隆、台南、高雄、屏東、旗山、澎湖等省立醫院為主要目標,其中省立基隆、台南、高雄醫院是修繕和增建工程,另外再擇址新建省立屏東、旗山和澎湖醫院。省衛生處於1947年成立後,政府為了加強台灣農村的經濟建設,成立了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農復會),由蔣夢麟擔任主委。而後有感於改善農民的健康,落實公共衛生工作,不能光靠目前的省立醫院,有必要建立完整的醫療網路。農復會特別成立鄉村衛生組,與省衛生處達成共識,讓衛生所普設於鄉村每一個角落,達到每一鄉鎮都有一個衛生所的目標,農復會主委蔣夢麟、組長許世鉅、張坤崗先生都曾參與該項計畫。當時台灣共有330個鄉鎮,逐年設置完成。
那時,我一共設計出五種標準化衛生所設計藍圖,提供各鄉鎮依照當地人口與經濟狀況決定衛生所樣式。另在偏僻地區及山地村落設置衛生室,改善原住民的衛生習慣,加強衛生常識,照顧遠離城鎮就醫不方便的人群。
1979年,為了縮小都市與農村的差距,改進農村醫療保健設施,衛生署擬訂了「加強農村醫療保健四年計」,以有系統的整體計畫來改善全省農民所需的醫療設施,再度委請我規劃設計。對剛從學校畢業沒多久的我來說,這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同時有專業人士指導,能夠得到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所以我完全不計上下班時間,全心投入在這個工作上,並且把自己的所知所學加以印證。
以材料來說,美國的建築習慣使用空心磚,但是台灣過去的建築物都是加強磚造,甚至尚未習慣使用鋼筋混凝土,原本美援會希望使用空心磚,但以台灣當時的施工經驗,我認為使用加強磚造會比較好,分析過優劣點後,終於成功地說服了美援會。這次的愉快合作經驗,不但讓我有機會和這些美國顧問,及台灣公共衛生專家建立良好友誼,也讓政府肯定了我這個小小公務員的表現,不但連續三年獲得甲等,之後更獲得連續二年的特優,並且獲得蔣介石總統的召見。

大陳義胞安置工作
1 9 5 2年,一萬八千名的大陳義胞從浙江省一路逃難,過境韓國,最後從基隆港入台,為了安置這群難民,時任省主席的嚴家淦先生,指定我擔任工務科長,負責規劃、興建住宅、公共房屋的工程。安置這一萬八千人的第一步,就是先瞭解職業別,再依類別擇址分村,由於設村的地點必須考慮這些移民的就業問題,以保障他們能夠自力更生,所以這些移民的職業別就變成分村的重要參考點,原來從事林業的人,就分配到靠山的社區,從事漁業的人,就分配到海邊的社區,原來從事木工或泥水工匠的人,則收編為工程的工匠團隊,其他的人在建村完成之前,也被要求加入打零工的行列,有專人教他們製作土角、砌磚,一方面賺工錢,一方面培養一技之長。經過整體規劃, 決定將所有人分為三十八村, 以就地取材為原則設計興建。 決定了社區規模和位置之後,再來就是要作住宅平面的設計。根據家庭規模大小,設計了大約五種空間形式,分別有單身一人、四人家庭、五到七人、七到十人,以及十人以上的大家庭,五種不同的住宅單元大小。從規劃到興建完成,大陳義胞的安置工程總共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終於完成。這兩件工程結束後沒多久,讓我開始思考要離開公務機關,獨立出來開業。因為要離開省政府,所以我決定退出正要規劃興建的省立澎湖醫院的工程團隊,另外推薦澎湖縣政府的建設局長呂安德先生來負責這個案子,但仍承諾會協助規劃及繪製設計圖的工作。
只是因緣巧合的,因為當時的建設局長從未參與全省醫療網絡的建置,所以沒有把握能夠完成這件重任,繞了一圈,最後決定將澎湖醫院交給我直接負責,作為事務所的創業作,而這個決定也獲得美援會全體支持,為重耀建築事務所帶來了創業作--省立澎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