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辦人

   
      
字型: A A A

我生長在一個傳統農村大家庭裡,自幼對美術繪畫即非常有興趣,再加上家族中長輩的鼓勵與影響,1941年考取日治時代的開南工業學校建築科,開始接觸正式的建築教育後,對建築更加著迷,矢志以建築為一生志業。

1943年畢業後,受到師長的鼓勵與疼愛,推薦我去日本東京工業學校再進修(即今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但由於二位兄長先後遽逝,父母親受到很大的打擊,不忍心讓雙親擔心,遂放棄了進一步求學的機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在校長松崎松之助的推薦,進入台灣總督府營繕課。
進入了全台最高機關工作之後,我深知要出人頭地,必須加倍用心努力,我以有史以來最短的時間三個月完成了職業訓練,我的努力受到大倉課長的肯定,第四個月派我下工地監工,優渥的待遇也大大改善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在總督府工作期間嚴格的訓練與經驗,奠定了我日後工程的基礎及對工作的敬業與執著,尤其被長谷川總督的肯定,在當時對我而言更是我一生的榮耀。
終戰之後,國民政府來台,我轉入行政長官公署工作,對當時被炸毀的公共建築進行快速的搶修工作,此時大倉三郎課長在回日本前向我提及希望推薦我進入他的母校京都帝國大學建築系進修,但是那時的台灣百廢待興,須要大量的建築工程人員,幾經和家人商量後,還是決定留下來為自己的故鄉打拚,於是我第二次放棄東渡日本的機會。
由於失去兩次出國進修的機會,我將心力全部投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未曾受過中國式的教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上,我遇到比別人更多的阻礙,也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力,同時也了解到溝通的重要性,因此我要求我的孩子在語文能力、溝通能力一定要加強,尤其是外語能力。
因為童年一直生活在純樸的鄉野,對故鄉有著一份深厚無比的感情,即使在公務員生涯多年及美援會的工作,深入全台各鄉鎮之後,對於傳統生活文化有著另一角度的體認,對民間藝術更深一層的了解,因而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因此也推動了我一直在傳統建築領域的熱情,同時隨著社會經濟進步,深怕自己落後於人,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新知,不斷地閱讀, 不斷地旅行, 不斷地進修,有道是「行萬里路勝讀十年書」。
我一生中貴人無數,家族中的長輩、求學時的新井老師、阪東一郎、藍鼎、郭復聯老師等,總督府的八板、安田、牛谷係長、大倉課長他們的教導與提拔、盧毓駿先生的相知相惜、前省府公共工程局張金鎔、劉永懋副局長、前衛生署王金茂署長、國產實業林燈董事長及親如手足的堂兄福住建設簡德耀董事長的愛護及眾多好友的支持。
建築藝術無涯,吾生有涯,欣然回首,一甲子之追尋探索尚未能達到真善美之境界,但「建築」值得傾注一生的熱情,我更以從事建築這一行為無比榮耀的事。我摸索建築70年,對建築的我思我想,期望與所有建築界老幹新枝共勉。